隨著美國總統川普的關稅政策發酵,全球工業機器人產業正面臨供應鏈中斷與成本大增的困境。這場政策引發的震盪,不只影響各國企業的機器人導入計畫,也使得業界開始重新思考如何因應未來的不確定性。
關稅衝擊零件成本,中、美機器人發展皆受阻
《金融時報》Lex專欄指出,儘管機器人技術具有長遠的前景,但關稅衝擊下面臨兩個問題:買氣低迷、對全球供應鏈無益,而關稅的不確定性,也將導致生產現場陷入癱瘓。
美國對中國進口商品徵收的高額關稅,直接提高了美國製造機器人零件的成本。根據美國銀行分析,以機器人中最關鍵的致動器(actuator)為例,這些零件超過一半的原料成本都來自中國,而成本上升與供應困難可能嚴重影響美國推廣機器人的步伐,連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也公開指出,其人形機器人 Optimus 在取得來自中國的永久磁鐵供應上受到限制。
除了製造成本上升,市場需求也放緩。原本對機器人有大量需求的汽車製造業,也因貿易不確定性而放緩設備升級計畫,進一步影響美國機器人市場擴張的前景。市場調研公司 MarketsandMarkets 也指出,中小型企業,以及資本支出預算有限的產業,如紡織、食品加工、包裝等,可能放緩自動化投資。
中國機器人產業也難逃波及。Lex 指出,總部位於中國深圳的優必選(UBTech)原本計劃出貨 500 至 1,000 台工業人形機器人的目標,在 4 月已下調至 500 台。花旗集團的分析師也因此將該公司今年的營收預測調降 17%。
機器人產業重新洗牌,刺激區域投資與創新
不過,從積極的一面來看,市場調研公司 MarketsandMarkets 指出,關稅措施迫使企業重新審視過於依賴中國的供應鏈,紛紛轉向東南亞、印度、墨西哥等地,甚至將部分生產線重新搬回國內──北美及歐洲企業積極轉向本地化製造,並透過政府獎勵措施及私人資金支持,投入更多的區域性投資。這段期間內,產業經歷短暫的動盪,但也將加速了長期的轉型與創新。
各國政府也紛紛推出相應政策,加強機器人產業的本土化發展。美國透過《晶片與科學法案》(CHIPS and Science Act)以及各州的獎勵措施,鼓勵企業回流並推動自動化生產。歐盟與日本也採取相似作法,提供資金補貼及稅務優惠,支持當地企業投入機器人製造領域。
MarketsandMarkets 認為,上述的策略性轉變,將推動機器人解決方案更加模組化、更具成本效益且更適合各種產業應用。此外,也促成軟硬體廠商的深入合作,打造出整合式、以人工智慧為核心的自動化系統──即使前期投資較高,也能提供更佳的投資回報率。
因此,川普關稅政策將讓全球機器人產業的競爭態勢重新洗牌──原本高度依賴對美出口的中國機器人企業,如 Siasun、Estun等,紛紛將目光轉向開發中市場及本土製造業自動化,以彌補失去西方市場的影響。同時,來自韓國、德國及日本的廠商,如 Yaskawa、ABB 和 FANUC,則積極利用市場不確定性,在北美成立區域辦公室與生產基地,建立更強大的服務網絡。這樣的情勢也為中型機器人企業創造了新的發展機會。
機器人產業未來路徑:區域平衡、供應鏈透明化、AI 自動化
MarketsandMarkets 認為,未來機器人產業的成長將不僅取決於成本的競爭力,還包括供應鏈透明度、策略性區域布局,以及因應全球貿易碎片化的能力。
展望未來,MarketsandMarkets 預測工業機器人產業將採取多元化的策略,包括區域化生產、研發具成本效益的自動化方案,以及打造數位生態系統,以更快速地推動自動化技術的跨產業應用。其中,雲端連線的機器人、AI 驅動的自動化系統及協作型機器人(Cobots)的重要性將持續提升,以滿足企業對更智慧、更具擴充性且韌性更強的解決方案需求。
儘管貿易關稅對機器人產業造成不小的挑戰,但也正在加速變革,讓機器人產業在創新、地緣政治意識與供應鏈靈活性之間尋找更穩健的發展平衡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