麻省理工學院(MIT)近期的研究指出,人工智慧的使用可能會削弱人類的認知能力。對此,輝達執行長黃仁勳表示,自己幾乎每天使用AI工具,反而感覺自己認知能力提升了,還分享了自己使用AI的撇步。
《印度時報》報導,黃仁勳在13日播出的《CNN》節目《Fareed Zakaria GPS》表示,自己還沒有看過該篇研究,但他指出自己「幾乎每天都在運用人工智慧」,並說「我認為我的認知能力實際上正在進步,而這都是因為我沒有要求它替我思考」。
這項研究讓54名受試者使用ChatGPT、谷歌搜尋或不使用任何工具撰寫SAT作文,結果發現在三組中,ChatGPT使用者的大腦參與度最低,且「在神經、語言和行為層面上持續表現不佳」。
黃仁勳對這項研究的方法有疑問,質疑參與者如何使用人工智慧工具:「我不太確定人們用它做什麼,以至於現在不思考了。」他指出,重點是有條理地提出問題,例如要如何指示AI、要怎樣提問,並指「這是一種非常高層次的認知能力」。
黃仁勳強調,人工智慧應該被用作學習工具,而不是思考的替代品。他說:「我要求它教我很多我不知道的東西,或幫我解決問題,否則我就無法合理解決問題或進行研究。」,黃仁勳強調,有效的人工智慧互動需要複雜的認知技能,尤其是在提出高品質問題方面。他解釋:「當我與人工智慧互動時,它是一個提問系統。為了提出好的問題,你必須會思考、會分析、會推理。」
黃仁勳也描述,自己收到AI的答案後,通常不會直接接受,會先反問「你確定這是你能提供的最佳答案嗎?」他會從一個AI得到答案,再丟給另一個AI,請這些工具評判回答。他形容,這就像是徵求三個醫師的意見。
黃仁勳表示,這種與 AI 對話、反覆批判與檢視答案的過程,不但不會削弱思考力,反而能強化分析與認知能力。他最後建議,未來類似研究的參與者「多一點批判性思考(Apply critical thinking)」。